有些話語,像長了雙腳,會爬進你的耳膜裏低語。
這幾天,聽了光良最新一集podcast「光說瘋良話」。
光良經紀人勝民,他提到:我們要喜歡每個生命階段的自己。
簡單易懂,卻知易行難。
尤其遭逢低落不順、自我質疑之際,自責與討厭自己都來不及了,又要如何喜歡那樣的自己?
有些低潮或失魂,不是數日,不是數月,而是歷經數年以計。
能走過就算不錯了。
到底是怎走過的,也想不起來了。
除了工作所需,私下不太愛,也不太習慣主動照相。
可是回頭去看,那些年當時覺得狀態不好,為數不多相片裏的那些一個一個不同階段的自己,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。
我們總是在正值經歷時退避三舍,回首檢視時才發現其實當時不壞…
每一個階段都在反覆循環。
於是驚覺,自己沒有任何一個階段是理想中滿意的好,都覺得不足,都覺得缺失,都覺得不太有力道喜歡自己。
不滿意現階段的自己,回放從前那時候「不滿意自己」的當時,發現原來當時真的不值得那麼沮喪失落,害怕面對現實生活的主觀鏡頭、鏡中那張屬於自己的臉龐和表情。
我想擁抱鏡子中的那個自己,想走進相片裏,抱緊當時愁眉不展的自己,告訴他:幹!衝三小?稍微喜歡自己、肯定自己,給自己輕聲說沒關係,有我陪你,請你喜歡著你自己。未來的我,才會對自己更懂得自愛。
不敢肯定自己,是許多人的弊病。
跟那些自戀、自我感覺良好,自我陽具充血硬到坦克車輾不斷的人,不一樣。
喜歡每個階段的自己,是為了給未來的自己,加油打氣,續航持久的力量。
忘了是哲學家齊克果(喝茫想不起來了),還是誰說過的:
我們總是在計劃超越死亡的行程。
下次約吃飯啊,下次去喝一杯看部電影,下週討論下一季的行銷計畫,下一次我們來去旅行怎樣怎樣的…
每一個今天訂定的下一個明天的規劃,都在超越死亡,不是嗎?
今天下午去聽Bravo電台主持人韓良憶的新書座談。
她說:人生沒有任何一秒是一樣的。
最好不過日常,所以要把日常過好。
無常才是常態。
看似悖論,卻道盡中肯。
我們都有能力和慾望喜歡別人,喜歡有的沒的美食名牌電影明星bla bla bla。
回過頭來,什麼時候喜歡每個階段,的自己?
態度能說明一個人的過去。
而今,我寫文、拍片、演講授課,我斂財尋覓阿姨我不想努力了,雖然我看不見自己的臉部表情,但我感受到嘴角上揚的弧度力道。
生命很重,人生長短,日子要輕,嘴角要自然地微笑。
我喜歡看一部溫暖人心的電影電視劇;
我喜歡高潮迭起的A片情節和鏡位;
我喜歡一首心臟隨著跳躍的音樂或詩篇;
我喜歡每天早上跟老母麗琴語音說早安或通話問她在幹嘛啊;
我喜歡午餐微醺工作室,和勇江各自滑手機,有一搭沒一搭聊談五四三的時刻…
我喜歡堅持每天發文,這超越了工作。
是超越時空的相遇聚會。
踏步過迴避的從前階段,憩息於無常的每天每日的日常之中,我想喜歡每時每刻平凡的每一個階段。
每一天的風景,儘管相去不遠,並沒有任何一秒在重複昨日。
幹!說好喝茫不要太性感。
後來的我,學會喜歡每個正在經歷當下階段的自己。
不然明天突然就死掉,我會悔恨不已,前一天還在憤懣各種,尤其自己。
我喝醉了,再見。